首页 新闻 「文旅推荐」元坝舞狮,盛放在苍溪的民间艺术

「文旅推荐」元坝舞狮,盛放在苍溪的民间艺术

“元坝狮舞”源于西汉末年,是集中国南北舞狮艺术于一体,流传于苍溪县元坝镇境内及周边地区的一种民间表演艺术。2011年,“元坝狮舞”被列入第三批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
“元坝狮舞”起源

舞狮,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,古时又称为“太平乐”。舞狮有南北之分,南狮又称醒狮。

唐代舞狮就已成为了当时的一种文化现象,宫殿、寺庙、楼堂、管所、庭院、桥头等都刻有狮子坐镇辟邪。300年前,舞狮艺术进入川北,元坝镇鲜家沟村一代传人马仕富承传,马从锦把舞狮的36阵与武术、书法、灯戏融为一体,靠两张狮皮、一个喜头、一套锣鼓、两个红灯组成舞狮队。逢年过节、婚庆、葬礼等都会受到群众接请。

道具制作

“元坝舞狮”表演道具制作十分考究,狮头采用刺藤、蔑条、青麻细绳绑扎成型,再用手工织成的麻布罩面,土方配制的染料彩画制成6尺为径,2尺5寸为高的狮头。狮皮是通过手工青麻搓成一寸为方的空格,在格上四角打结处扎上长6寸的麻束以作狮毛,并适当在狮毛上涂上不规则的色块加以美化,并用食盐水喷洒狮皮、狮头两遍后,以使狮头防裂、耐用,变得柔软而富有弹性。服装及舞鞋是由农家妇女将青麻手工织成布匹,缝成坎肩和宽松裤,用青麻打成防滑轻软的麻耳草鞋,保持着浓郁的乡土气息,显示出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原生态的民俗特征。

表演风格及代表阵势

“元坝狮舞”不仅具有北方舞狮凶猛奔放之锐气,而且具有南方舞狮灵活奇巧之技法,表演者无论是在高处腾空起舞,还是扑地打滚和擞皮,都融合了武术、杂技、舞蹈、书画等艺术精神,体现出既有独创的技能技巧,又具有相关艺术融合的综合性特征。

“元坝舞狮”表演相关器具有:雌雄大狮子皮道具各1副,小狮皮道具2-60副;喜头(大头和尚)、猴头、拂尘、蒲扇、红灯、高杆、桌、凳、彩衣、蹈锄等若干。背景音乐由锣鼓搭配唢呐。表演时,通常用一个人顶狮头,二人舞狮参和,五人击乐,二人引灯的狮队出演。

元坝狮舞共有四十八阵,阵阵环环紧扣,动人心弦。其代表阵势有:“迎门升炮”、“鱼跃龙门”、“高坐莲台”、“银水到堂”等。

独特的演技、恢宏的阵式,喧嚣的鼓乐,悦耳的唢呐把舞狮表演推向高潮。设阵破阵,阵式独特,稳重见险,粗中有细,刚柔相间。

“元坝狮舞”文化内涵

“元坝狮舞”生龙活虎,独具格韵。它扎根民间,世籍农民,是人们生活经历的艺术表现,反映出川北农民艰苦创业、勤奋求艺的光辉历程和业绩。从狮舞的舞姿、武打、乐队的伴奏和出演时间,表达情意都能显现艺术之功,传承发展了民间文化,展示了民族精神。

如今,元坝镇舞狮文化活动常年活跃在农村,惠及千家万户,成为了当地农村生态庭院文化的组成部分,显现出独特的艺术价值,无论是单位、群团、学校、场镇,还是农民群众,人人都乐此不疲。

“元坝舞狮”是元坝人民精神风貌的一种体现,是记录川北民间舞狮和社会发展的典籍,是传承元坝风土人情、生活习性的载体,是研究川北历史的重要依据。

“元坝狮舞”传承与发展

 “元坝狮舞”先后20多次参加了南充、巴中、达州、广元等各地举办的民间灯舞比赛和演出,多次获得殊荣。《农民日报》、《四川日报》、《广元日报》、《经济日报》等多家宣传媒体进行了报道。

2004年元坝镇被授予“四川省民间艺术(狮舞)之乡”。2008年11月,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“中国民间文化(舞狮)艺术之乡”。元坝舞狮艺术在县文体旅游局高度重视和指导下,表演技能技巧得到提高,从而使这一民间艺术得到了有效保护,促进了发展。(来源/苍溪县文化旅游和体育局)

上一篇
下一篇

为您推荐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返回顶部